香港人沒有鄉愁,所以我們只能把空間轉換成時間,將鄉愁變作懷舊。
而當COMFORT FOOD的指向總是與回憶相關,那麼所謂的「香港味道」便彷彿成為了我們的某種救贖。從兒時的食物,家常的飯餸,以至過去的生活,其實都是老好日子之於當下的美好想像。因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,因為珍惜所以想辦法重現,渴望著可以再次回味,那份令人心安的味道。明白到,所謂的COMFORT FOOD既可以是簡單的一次放肆,也可以是一種文化身份的重塑過程。唯一不變的,就是那個祈求能夠得到治療的心靈。本地食品加工品牌《三點水》,便是希望能夠還原各種「香港味道」,通過味覺讓香港人感受到快樂。而隨著近年本地農業的逐漸復興,實現這個理想的距離相信已不再遙遠。
香港味道的LOST & FOUND
《三點水》由NICOLA與BEN於2021年創辦。以水的三種形態為名,寓意千變萬化,擁有無限可能。事實上他們推出的食品,有雞有糉有蘿蔔糕又有雪花酥,當真包羅萬有。但不同類型的食品背後,其實都擁有同一個初心,「當時的理念,就是想做出香港味道,而前提就是要用本地食材。以前香港曾經擁有自己的農業,但隨著城市發展,這條本地的食物供應鏈便慢慢消失了,所以連同味道的供應鏈也跟著失落了。」NICOLA形容,香港味道並不只是一種形而上的文化概念,而是真正的存在。「例如薑,薑原來也有分很多種,有肉薑、火薑、竹薑等等。假如我們由細到大都是吃某種薑,後來這種薑沒有再種了,當然可以用其他薑取代,只是味道已經不同了。」
BEN則認為,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所以味道也有地區性的分別,例如叻沙便是屬於南洋的味道。香港自然也有自己的味道,只是我們都MISS了。「我們的味覺記憶需要慢慢累積起來。只是現代農業為了追求產量,對食物進行了很多改造,或用了一些促生技術,繼而令到食物失去了原始的味道。例如蕃茄不再甜,生菜沒有香。當大家長時間食用這些食物,自然不會知道它們原來是多美味。而現在大家講香港味道,可能只會想起茶餐廳裡的餐蛋麵。或許是我年紀比較大,我小時候嚐過很多更健康更美味的香港味道,所以才想重新把這些味道找回來。」
與本地農業相輔相成
《三點水》想做的,其實就是做到一種味道的傳承,用味道來說一個香港故事。正如NICOLA所說,儘管文字可以記錄味道,但唯有食落口那刻的感覺最實在。而且要有人一直煮下去,才可以保持味道記憶的累積。如果再沒有人煮沒人種植,味道就會慢慢隨之而消失。為了達到這個理想,二人不時都會到台灣及日本取經,並常常走訪不同的本地農場,尋找最佳的原材料,藉此煮出具有香港味道的健康食物。「最初真的跟農田主人逐個逐個交談,問他們為何種植?最擅長種什麼?慢慢才發現,香港其實有很多人都在耕種,也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來耕種。而且大家都各有特色,自己摸索到自己條路,知道你種什麼最好,他種什麼更好。這是個很好的現象。」
而食品加工廠的出現,亦能進一步幫助到本地農業的發展。BEN說:「有次我們去台灣,認識了一位年輕的農夫,他繼承了父親的竹筍田,並想轉成有機耕作。他告訴我們,原來同一批收成的竹筍也會有品質高低之分。最好的GARDING可以賣去高級超市,普通的便賣給菜市場,較次級的就賣給工廠做罐頭。於是我們就把這個概念套用在食品加工上,為農友接收一些外表生不太美觀、難賣出去的農作物,讓他們解決過剩的問題,同時又可以讓更多人以不同的面貌認識和品嚐到本地農作物的味道。」
好的食物本來就能令人感到COMFORT
有了本地食材,也要有好的手藝,才能煮出令人回味無窮的香港味道。而《三點水》的出品果真從來都沒有令人失望,就像他們推出的時令產品「農家咸肉糉」,每年未到端午就被客人搶先訂購一空。BEN說:「我們已是第三年做糉。剛開始時試過很多糉葉,但就發現那些看起來又綠又靚的葉原來都經過化學加工,所以才會好看,可惜就沒有了糉葉的香味。於是就改用了一款比較RAW,外表比較不美觀的葉,但烚完後,能使糭子帶有草青香味。」NICOLA補充:「裡面的豬肉,我們就選用了流浮山出產的無添加激素的玻璃腩,本地豬的香味是不一樣的!五香粉,我們也是採用本地鮮磨的。因為所有香料一經研磨,便會開始揮發,就像咖啡一樣。所以我們要在本地鮮磨,然後立即使用,所以做出來的味道才會特別好。」